今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第十一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2016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事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光达美术馆为此次g20峰会提供了四件顶级艺术品用于陈列。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以及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观照。四件作品分别陈列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峰会主会场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1.8.83》
赵无极
布面油画
81cm×100cm
1983
光达美术馆
其中位于峰会主会场迎宾区的两件作品是赵无极的《1.8.83》(布面油画)和司徒立的《兰花》(布面油画)。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是全球第二大单体建筑,总面积85万多方,主会区19万方。会场的艺术品陈设力求通过艺术向世界展现一个在古老传统的滋养下,生机蓬勃的新中国和中国艺术。
《兰花》
司徒立
布面油画
158cm×113cm
2007
光达美术馆
《3.12.86》
赵无极
布面油画
73cm×92cm
1986
光达美术馆
此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学江南: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特展也向光达美术馆借展了两幅作品,分别是赵无极的《3.12.86》(布面油画)和司徒立的《谷地1》(布面油画)。特展分为“雨过天青”、“水印千年”、“意象中国”、“和衷共济”、“丝路霓裳”五个单元,其中“意象中国”单元以书画诠释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赵无极和司徒立的作品展出于“意象中国”单元。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g20杭州峰会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重点参观了此次特展。9月7日起,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
《谷地1》
司徒立
布面油画
114cm×195cm
2011
光达美术馆
正如光达美术馆创始人、光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火法所说,艺术不应该被有钱人买回家一个人独自占有,而要放在公共空间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每个人有机会接受美的教育。他不愿意称自己为“收藏家”,而希望自己是一名“社会艺术文化的建设者”。这次将馆藏的四幅艺术珍品服务于g20,也让陈火法先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了做“社会艺术文化建设者”的滋味。对他而言,向外宾和民众展示中国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是光达美术馆之荣幸,也是光达美术馆作为私人美术馆服务社会功用之体现。
艺术家介绍:
赵无极(1920—2013),法籍华裔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他的作品风格独创、想像丰富,以西方表现力极强的油画形式展现了中国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他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2002年12月,他继朱德群之后成为第二位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的华裔画家。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
司徒立(1949—)从小接受美术教育。1972年定居香港,在印刷品中发现贾科梅蒂的艺术,并在徐复观先生著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首次接触现象学哲学。1975年定居巴黎至今,与贾科梅蒂生前朋友雷蒙•马松、哈曼、森•山方、布列松、阿利卡等交往,参加具象表现绘画活动。他的绘画先是对空间表现研究,近十年转而在西方存在论层面上思考中国艺术精神的“空与静”,实践“以物观物”的静观,坚持“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司空图)的实境描绘。1985年总结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撰写具有现象学方法倾向的《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并于1991年将此“基础方法”引进中国美术学院。2001年参与创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